职工文苑
瑟瑟的秋风,不只是吹黄了陕北高原上的叶片,更悄然拂动了我心中那根最柔软的思乡之弦。作为在这片黄土地扎根奋斗的“半个陕北人”,每当看见金灿灿的玉米棒子缀满枝间,我的思绪便会如决堤的洪水回到儿时。
记忆中的秋收,是一幅色彩斑斓、生机勃勃的画卷。田地里,沉甸甸的红苹果挂满了枝头,它们仿佛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农,谦逊而满足地接受着大自然的馈赠。成片的柿子树,将朱红的笑脸高高举起,在秋风中摇曳生姿,像是在为这丰饶的景象喝彩。而最让我魂牵梦萦的,永远是那金黄的玉米。小时候,每逢秋收,家家户户便进入了“全员总动员”的模式。大人们天不亮就起身,扛着农具,戴着草帽,顶着朦胧的晨曦,奔赴田地。我们也像快乐的小尾巴一样跟在后面,虽然稚嫩的我们帮不上太多忙,但捡拾散落的玉米棒子,或是在田埂上追逐嬉戏,都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独属于丰收的、纯粹的喜悦。
白天的田地,是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。我的妈妈、姨妈、姨夫和哥哥们,常常是单人成组,一行两人,手中利落地撤下玉米最外层的叶子,眼神专注地扫视着每一个玉米杆,生怕有任何遗漏。那些高大的玉米叶,总会不经意地划过他们的脸颊,留下浅浅的痕迹,但丰收的喜悦早已盖过了这一点点疼痛。身后的爸爸则挥舞着锄头,将已掰完玉米的秆子一棵棵挖倒,他脸上颗颗分明的汗珠,仿佛在诉说着今年又是一个大丰收的好年景。而我们这些小家伙们,则在一旁尽职尽责地帮忙捡拾,将一根根沉甸甸的玉米棒子堆积起来,很快,田埂上便堆起了一座座金黄的“小山”。
然而,秋收的序曲,真正的高潮却在夜幕降临后奏响。最令人期待的,莫过于晚上围坐在一起剥玉米的场景。当家里的院子里,一盏昏黄的灯泡被点亮,那光晕便如同慈母的手,温柔地笼罩着整个院落。我们一家人便陆陆续续围坐在灯下,开始这项充满仪式感的活动——剥玉米。母亲总是动作最麻利的那一个,她的双手仿佛生了魔法,飞快地剥离着玉米的外衣,转瞬之间,一个金灿灿、饱满的玉米棒子便展露了真容。父亲则不时地凑过来,在一旁耐心指导,教我们如何剥得更快、更好。而“剥50个玉米皮1角钱”的奖励,则是我和弟弟妹妹们争相追逐的零花钱来源,更是我们剥玉米时最大的动力。剥玉米的过程中,总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“惊喜”。有的玉米棒子长得格外庞大,颗粒饱满得让人爱不释手,仿佛是大自然慷慨的赠予。有的玉米棒子则长得奇形怪状,像个滑稽的小丑,总能逗得我们哈哈大笑。偶尔,也会有藏在玉米皮里的小虫子钻出来,吓得我们尖叫连连,引得大家一阵善意的哄笑。就在这欢声笑语、嬉戏打闹中,玉米粒“噼里啪啦”地落入簸箕,汇聚成一片金色的海洋。
现在,每当秋收的季节再次来临,我的脑海中总会清晰地浮现出儿时在故乡,一家人围坐在昏黄的灯泡下,剥玉米、说笑、分享生活点滴的温馨场景。那盏灯,不仅仅照亮了整个院子,更照亮了我金色的童年,照亮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回忆。
又是一年秋收时,梦里依稀是故乡。秋风又起,它吹落了陕北高原的叶片,我好似听着那“噼里啪啦”的玉米粒落地声,和家长里短中纯粹的温馨和幸福。(叶萍)


